
蛭
汉语拼音:zhì
汉字部首:虫
部外笔画:6
总笔画数:12
五笔86版:jgcf
五笔98版:jgcf
仓颉输入:limig
四角号码:51114
郑码输入:ihb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6ED
笔顺编号:251214154121
笔顺读写:竖折横竖横捺横折捺横竖横
首尾分解:虫至
部件分解:虫至
〔水~〕环节动物,身体长形,稍扁,墨绿色,尾端有吸盘,雌雄同体生活在池沼或水田中,能吸人畜的血。唾液中含有水蛭素,医学上能发挥抗凝血作用。虫体经干燥炮制后入中药。俗称“蚂蟥”“马鳖”。
〈名〉
蚂蟥。环节动物。体一般长而扁平,略似蚯蚓,前后各有一个吸盘。生活在淡水或湿润处,能吸人畜的血 [leech]
蛭,虮也。从虫,至声。——《说文》
楚惠王食寒菹而得蛭,遂吞之,久病心腹之疾皆愈。——《贾子春秋》
蛭之性食血,惠王殆有积血也。——《论衡·福虚》
弥六合,泽万物,而虾与蛭不离尺水。——柳宗元《晋问》
又如:蛭虮(水蛭);蛭蝚(水蛭。一名至掌);蛭类(动物学名词)
小山丘。通“垤” [little mound]
人莫迹于山,而迹于蛭。——《淮南子·人间》
姓
康熙字典类目:【申集中】【虫字部】
康熙字典解释:【唐韻】之日切【集韻】【韻會】【正韻】職日切,𠀤音質。
【說文】蟣也。
又水蛭。
【本草】一名馬蟥,一名馬鼈,處處河池有之。
有數種,以水中馬蜞,得齧人腹中有血者,乾之爲佳。
【劉向·新序】楚惠王食寒葅而得蛭,因遂吞之,腹有疾而不能食。
【前漢·賈誼傳】偭蟂獺以隱處兮,夫豈從蝦與蛭螾。
【服虔註】蛭,水蟲。
又【韻會】有石蛭、草蛭、泥蛭等名。
又飛蛭。
【司馬相如·上林賦】蛭蜩蠼猱。
【註】《山海經》:不咸之山,飛蛭四翼。
又【爾雅·釋蟲】蛭,蝚,至掌。
【註】義未詳。
又姓。
【正字通】見《姓苑》。
又【廣韻】徒結切,音耋。
陟栗切,音窒【集韻】竹例切,音㿃。
義𠀤同。
卷数:卷十三
部首:虫部
拼音:zhì
切部:之日切
原文:
蟣也。从虫至聲。
解释: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此蒙上蟣字第二義釋之。似後人所移。原書當不在是。水蛭者、今之馬黃。旣是水物。當與下蛟螭虯蜦爲類。蛭蟣、釋魚文。
之日切。十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