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库网广告
支付宝扫码领红包
关于应字的解释:
应的其他解释:

在新华字典中如何解释?

在说文解字中如何解释?

在英语字典中如何解释?

在俄语字典中如何解释?

在日语字典中如何解释?

在韩语字典中如何解释?

在法语字典中如何解释?

在德语字典中如何解释?

在意大利语字典中如何解释?

支付宝扫码领红包

汉语拼音:yīng,yìng

汉字部首:广

部外笔画:4

总笔画数:7

五笔86版:yid

五笔98版:oigd

仓颉输入:ifm

四角号码:00219

郑码输入:tgva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E94

笔顺编号:4134431

笔顺读写:捺横撇捺捺撇横

首尾分解:广一

部件分解:广ツ一

点击朗读

1. 应 [yīng]2. 应 [yìng]

应 [yīng]
  1.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2. 回答:答~。喊他不~。~承。

  3.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4. 姓。

应 [yìng]
  1.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hè)。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2.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3.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4. 对待:~付。~变。~酬。

1. 应 [yīng]

应 [yīng]

〈动〉

  1. 应当,应该 [should]

    应,当也。——《说文》

    应,当也。——《尔雅》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诗·周颂·赉》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应是良晨好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凡所应有。——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应得之资。

    不应重罚。——清· 方苞《狱中杂记》

    法应立决。

  2. 又如:应然(应该如此);应伯爵(白吃白喝。“应白嚼”之谐音);应合(应当;该当);应是(应当是)

  3. 答应,允许 [promiseor agree(to do sth.)]

    桓侯不应。——《韩非子·喻老》

  4. 又如:应候(应承);应诺(答应;应承);应许(答应;允许);应准(答应;说定);应允(答应,允许);提出的条件他都应了;是我应下来的任务

  5. 认为是;是 [think;hold;be]。如:应真(方是真话);应缘(大概是)

〈名〉

  1. 所有;全部 [all]

    应退出地皆拨还本主;应水占地皆以官地对还。——宋· 苏辙《再论京西水柜状》

  2. 又如:应干(一切有关的)

  3. 古国名 [Ying state],故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

  4. 姓。如:应阮(汉末建安时文人应玚、阮瑀的并称);应叟(三国魏的应璩);应陈(应玚和陈琳的并称)

  5. 另见 yìng

  6. 應、譍 yìng

〈动〉

  1. 应和,响应 [respond]

    龟往离散以应我。——《国语·晋语》

    齐王不应。——《战国策·齐策》

    宋王无以应。——《吕氏春秋·顺说》

    桓侯不应。——《韩非子·喻老》

    河曲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佣者笑而应。——《史记·陈涉世家》

    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杀之以应陈涉。

    云集响应。——汉· 贾谊《过秦论》

    应者近万人。——《资治通鉴·唐纪》

    金色而玉应。——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还嘴;对答);应昂(答应);应嘴(答话,回嘴);应响(回声);应机赴节(依照节拍敲击演奏);应合(应和配合;应和);应佛僧(应召到有关人家去做佛事的和尚);应令(响应诏令)

  3. 受;接受 [accept;receive]

    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南史·虞荔传》

  4. 又如:应事(承担事务);应役(受征召服劳役);应供(接受奉养);应约(接受约请)

  5. 符合;适应;顺应 [concide;comfort]

    六合正相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得心应手;应天顺人(适应天命,顺从人心);应化(顺应变化)

  7. 应付;对付 [deal with]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齐物论》

  8. 又如:应接不暇;应急屎坑(喻指紧急时刻可以应用的对象);应故事(按照老规矩,敷衍塞责);应难(应付危难)

  9. 感应;应验 [response;come true;be confirmed]

    令兄托梦,莫非应在此人身上。——《说唐》

  10. 又如:应兆(应验的征兆);应劫(应验劫运);应符(应验符命);应瑞(应验祥瑞)

  11. 对敌方回击、迎击 [meet and attack an advancing enemy;intercept]

    齐威王使 章子将而应之。——《战国策·齐策一》

    今以三万之众而应强国之兵。——《战国策·赵策三》

    卢沟桥的烽火一起,我们挺身迎战。——闻一多《愈战愈强》

  12. 又如:应敌(迎击来敌)

  13. 支付;供给 [pay;supply]。如:应门(当家;支撑门户);应副(应付。供给;支应)

  14. 许配 [be betrothed to]

    以我应他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5. 另见 yīng

1. 应 [yīng]

应 [yīng]
  1. 应当 yīng dāng

    [ought to;should;must]∶应该

    你应当照料你自己

  2. 应分 yīng fèn

    [be part of ones job] 分内应该做的

    帮助顾客选购商品是我们售货员应分的事

  3. 应付裕如 yìng fù yù rú

    应付:对付,处置。裕如:按自己的心愿做事。从容对付,毫不费劲。

  4. 应该 yīng gāi

    [should;ought to;must] 情理上必然或必须如此

    不应该试图逃避责任

  5. 应名儿 yìng míng ér

  6. 应名儿 yìng míng ér

  7. 应有尽有 yīng yǒu jìn yǒu

    该有的全都有。形容很齐全。

  8. 应变 yìng biàn

  9. 应变 yìng biàn

  10. 应酬 yìng chóu

    [treat with courtesy;have social intercourse ]∶交际来往

    善于应酬

  11. 应从 yìng cóng

    [agree] 对某种建议表示同意或答应

    他点头应从了大家的建议

  12. 应答 yìng dá

    [reply;respond;echo;answer] 对答

    应答如流

  13. 应敌 yìng dí

    [meet an enemy attack] 迎击来敌

    现有兵力足以应敌

  14. 应典,应点

  15. 应对 yìng duì

    [respond;echo;reply;answer] 对答,答对

    应对诸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6. 应对如流 yìng duì rú liú

    对答象流水一样。形容答话很快,很流利。

  17. 应付 yìng fù

    [deal with;handle]∶采取某种方法对待某人某事

    应付复杂的局面

  18. 应付自如 yìng fù zì rú

    应付:对付,处置。自如:按自己的心愿做事。处理事情从容不迫,很有办法。

  19. 应和 yìng hè

    [exchange of voices] 对一种言行表示呼应,附和

    同声应和

  20. 应机立断 yìng jī lì duàn

    犹言当机立断。形容在紧要关头处事果断。

  21. 应急 yìng jí

    [meet an urgent need;meet a contingency] 满足紧急需要

    应急之物

  22. 应接 yìng jiē

    [reception]∶应酬,接待

    热情应接

  23. 应接不暇 yìng jiē bù xiá

    暇:空闲。原形容景物繁多,来不及观赏。后多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应付不过来。

  24. 应景 yìng jǐng

    [seasonable] 适应当时的节令

    端午吃粽子是应景儿

  25. 应景,应景儿

  26. 应举 yìng jǔ

    [sit for imperial examinations] 封建社会中对参加科举考试的称呼,中者为举人,明清时指乡试

    应举下第。--唐. 李朝威《柳毅传》

  27. 应卯 yìng mǎo

    [answer the roll call] 旧时官吏每天卯时(早晨五点到七点)到官署听侯点名,叫应卯,多比喻按惯例到场应付一下

  28. 应门 yìng mén

    [attend the door] 照管门户。指应接叩门之意

    内无应门五尺之童。--李密《陈情表》

  29. 应诺 yìng nuò

    [promise;undertake;agree] 答应;应承;承诺

    慨然应诺

  30. 应声 yīng shēng

    [parrot] 随着声音

    应声落马。--明. 魏禧《大铁椎传》

  31. 应时 yìng shí

    [in season;seasonable]∶合于时令的

    应时小菜

  32. 应试 yìng shì

    [take an exam] 应考;参加考试

  33. 应市 yìng shì

    [sell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markets] 根据市场情况而出售

    新产品即将应市

  34. 应手 yìng shǒu

    [handle]∶随手而就

    应手奏效

  35. 应天承运 yìng tiān chéng yùn

    顺应天命,受天世运。

  36. 应天顺时 yīng tiān shùn shí

    [act in response to the will of Heaven and time] 应天命顺时势。用来颂扬新建立的封建朝代

    爰暨世祖,应天顺时,受兹明命--《晋书.元帝纪》

  37. 应验 yìng yàn

    [come true;be fulfilled] 谓后来发生的事实与预先所言,所估计的相符;犹效验

    你也说起这个话来了,可不是鸳鸯说的话应验了么?--《红楼梦》

  38. 应邀 yìng yāo

    [on invitation to;at sb's invitation] 受人的邀请

    应邀在义演音乐会上唱歌

  39. 应用 yìng yòng

    [apply;put to use;be used] 适用需要,以供使用

    应用科学

  40. 应用文 yìng yòng wén

    [practical writing] 指工作、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如公文、广告等

  41. 应运 yìng yùn

    [as the occasion demands] 顺应时势;顺应期运

    应运而生

  42. 应运而生 yìng yùn ér shēng

    应:顺应;运:原指天命,泛指时机。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43. 应战 yìng zhàn

    [meet enemy attack]∶与前来进犯的敌人作战

  44. 应召 yìng zhào

    [accept the call] 受人的召唤或召见

  45. 应诏 yìng zhào

    [accept the emperor's order] 接受皇帝的诏命

  46. 应诊 yìng zhěn

    [sees patients] 为来访病人进行诊治

  47. 应征 yìng zhēng

    [be recruited]∶公民到了一定的年龄而响应征兵的号召

    应征入伍

  48. 应制 yìng zhì

    [write poem according to the emperor's order] 旧指由皇帝下诏命而作文赋诗的一种活动

康熙字典类目:【卯集上】【心字部】

康熙字典解释:【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陵切,音膺。

【說文】當也。

从心𤸰聲。

【徐曰】𤸰,鷹字也。

本作𤻮,今作應。

 又料度辭也。

【唐詩】應須,祇應,皆是也。

 又【周語】其叔父實應且憎。

【註】猶受也。

 又國名。

【括地志】故應城,因應山爲名,在汝州葉縣。

 又姓。

出南頓,本周武王後。

【左傳·僖二十四年】邗晉應韓,武之穆也。

漢有應曜,與四皓偕隱,曜獨不出,八代孫應劭,集解漢書。

 又通作膺。

【書·武成】誕膺天命。

【註】當也。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於證切,音譍。

【集韻】答也。

【廣韻】物相應也。

【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

 又樂名。

【周禮·春官·笙師應樂註】應長六尺五寸,象柷,有椎連底,左右相擊,以應柷也。

【樂書】應樂,猶鷹之應物,其獲也小,故小鼓小舂謂之應,所以應大也。

小鼙曰應鼓。

【周禮·春官·小師】擊應鼓。

【註】鼙也。

 又天子之門曰應門。

【詩·大雅】廼立應門。

【註】正門也。

 又州名。

鴈門地,唐置應州。

 又叶於容切,音雍。

【易·蒙卦】童蒙求我,志應也。

初筮告,以剛中也。

【陸賈新語】事以類相從,聲以音相應。

◎按應字,向來經史皆作平去二音。

《正字通》止作去聲,誤。

没有记录!